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护理园地

外科医生与手术病人对室温需求有矛盾,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6-10-25 20:10作者:李亮 保护视力色:       

尽管我们不断讨论体温保护的意义和新的保护措施,但依然有少数外科医生并未与我们相向而行,甚至漠不关心。原因是小部分外科医生对低体温不良后果的关注还不够。

一位怕热出汗的外科医生,一进手术室就要求把室温下调至21-22℃。因为病人是腰麻,我怕病人冷,等手术开台后就悄悄地把室温上调至23-24℃,这位医生发现后很生气。

怎样处理外科医生与病人对手术室内温度需求的矛盾,同时又要满足他们的需要,该怎么办?

体温矛盾的“换位思考”

外科医生手术紧张,尤其穿上厚厚的手术衣,会增加散热的困难,术中出汗令人不适,也影响手术的进度。尤其是骨科大夫,他们在用电锯、电钻或锤子时,全身用力,不免会汗流浃背,有时头上要加一层汗带,以防汗珠落入无菌切口,增加术后感染的机会。他们要求手术室内送入冷风,降低室温是完全合理的。

1.jpg


但是病人在麻醉状态下,尤其是清醒下局麻和神经阻滞麻醉,会感觉很冷甚至哆嗦,特别是用未加温的盐水冲洗腹腔、关节腔或膀胱时,病人会出现低于36℃的浅低温。寒冷反应不仅增加术中氧耗,减少外周氧供加重酸中毒,而且会降低血小板功能,增加手术出血渗血。老年病人还可能诱发心绞痛,发生循环意外。对于全麻病人虽不会喊冷,但全麻后机体温度会随低温环境而下降,形同“变温动物”,低温会降低循环动力,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

对麻醉医生而言,在21——22℃环境下工作,会感到很凉,难以长久停留,影响监护质量,需添加长袖夹克衫以抵御“寒流”。他们希望将室温上调至23——24℃,但又怕外科医生不同意,也进退两难。

2.jpg


保温责任的“共同担当”

    室温管理难以两全其美,但都应以病人为中心,防止低温产生的不良并发症。外科医生在手术开始时,室温可稍微低一点,但手术后期可适当升高一些,手术室护士/麻醉医生应作为手术室温和病人体温保护的协调者。

1、在室温较低时,手术室护士/麻醉医生应在病人肩部、颈部和非手术部位加盖一些棉垫,或使用不同类型的充气加温装置或循环水毯,使病人少受室内低温的影响。病人清醒后回到麻醉恢复室,还要用保温毯,使中心温度(肛温)不低于36℃。

2、“预加温”对小儿麻醉尤为重要,麻醉前把被单或毛巾被烤热,使小儿在麻醉诱导时有一个比成人更好的环境。

3.jpg


3、所有的冲洗液都要加温至37℃。输血前红细胞和血浆也要用加温器加温至37℃。

4、手术室内的中央空调,应能分室管理,方便升温和降温并可随时调控。如心脏大血管手术,尤其是深低温停循环,降温阶段室温降至21——22℃,可使体外循环降温能迅速达到手术所需水平,但复温时可将室温上调至23——24℃,使病人迅速升温,从而缩短体外循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