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不光代表自己,更代表霍邱一院,代表革命老区。”出征前,郑新权院长的话始终指引着我前行。
我是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一名普通男护士,4月2日跟随霍邱一院援沪医疗队支援上海,已经33天了。
这次支援,印象最深的经历是被任命为护理副组长。由于缺乏方舱医院工作经验,入舱前我反复阅读副组长职责,在脑海中不断模拟工作场景,尽可能熟悉工作。4月7日,上海崇明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医院蚌医一附院院区正式开舱,我迅速进入职务角色,分配任务、处置患者,工作有条不紊。
霍邱一院ICU护士徐跃驰在上海崇明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医院
方舱内,闷热难当,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6小时,出舱时洗手衣已汗透,脱防护服时感觉鼻梁处疼痛难忍,已致压力性损伤。记得第一次核酸检测时,面对好几位外国友人,由于语言不通,工作难度增加,我只好重拾了多年不碰的英语,虽然磕磕绊绊,好在最终顺利完成采样任务。工作虽然辛苦,但这期间院领导和护士长时不时的问候却温暖如春,提醒我们身后有全院的支持,紧绷的神经随之放松,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工作渐入佳境之时,有两件事接连牵动了我们援沪队员的心。一是霍邱突发输入性疫情,心急又无助,只能闲暇时通过微信关注家乡疫情进展,好在县里处置及时准确,疫情得到控制。另一件事是4月25日,我们霍邱一院医疗队护理组接到通知,将被抽调到新开方舱医院支援。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们深知开舱时的任务艰巨性。开舱前,安医大二附院主任、方舱医院叶珺院长特地询问本院护理组意愿。“我愿意去!”大家都没有丝毫犹豫,踊跃报名。分组出来后,本院护理组李猛、陈亮亮、朱德新再次打头阵。叶院长给予高度评价,“霍邱来的没的说!”
对我个人来说,也面临新的挑战。我被任命为小组组长,身上担负的责任更加艰巨。虽说有了经验,但时移地易,本方舱共有1500名患者,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上,更需要在细微处下功夫。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我时刻盯住微信群,掌握舱内最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积极参加组长会议,听取最新工作要求,讨论处置流程,争取在工作中做到零失误。
担当组长的第一个夜班,虽有些许波折,但工作都顺利完成。出舱后早晨的太阳,暖得恰到好处,处处彰显美好。我想,上海的疫情散去也不会太晚,拨云见日终有时,守得云开待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