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汪玉培,很有幸我被选中并担任此次霍邱一院援沪医疗队队长。
3月31日,在接到任务后,我们这支队伍快速完成组建集结、院内培训及准备防护物资等各项工作。在临行前的欢送会上,郑新权院长告诫我们,要“讲政治,突贡献”、“重技术,突防护”、“听安排,突服务”,希望我们发扬老区革命精神,顺利完成任务,凯旋而归。特别叮嘱我们:“如果队员家里有什么困难,一切有医院”。谆谆教诲及殷殷关怀,让我们甚是感动。会上,我作出表态,“我要带好这支队伍,服从安排,完成任务,我们健康的去,定要平安的归来,一个也不能少”。
临行前晚,我久久不能入睡,结合上海疫情形势,在床上反复思量,我们医疗队将可能面临诸多困难,“要多准备一点感冒药”、“再备一台手机,万一谁手机故障呢?”“还是多带些医用防护口罩才行”、“多带些现金”…就这样我的行李箱已经装满了。
4月2日晚,我们到达上海驻地酒店,职业的敏感性让我在第一时间发现酒店房间里没有消毒用品,我立刻找到六安市医疗队吴宁波队长,得知他们也没有消毒用品。为了减少感染风险,经四处打听,最终借到一瓶消毒片和少量手消剂。酒店里没有抹布,没有拖把,我就将自己的一件衣服撕成9小块,给队员们当抹布。就这样,我们将自己的房间擦拭消毒了之后,才放心入住。接下来几天,我多次向上级反映,终于在进舱前,84消毒液、手消液、喷壶、拖把、盆等物品分发下来了。整个过程,也牵动着我院领导们的心。目前,疫情形势严峻,奥密克戎病毒的高传染性、高隐匿性,身为队长的我应竭尽所能确保居住地环境安全。
从4月3日起,我们开始了院感知识、穿脱防护服、各种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医师(护士)工作流程等岗前知识培训,培训后,我反复叮嘱队员们勤加练习穿脱防护服。在没有开舱前,我们每日主要就是在房间里练习,每个人都练上二三十遍,把每一个环节都仔细琢磨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
4月7日晚,花博园复兴馆 C舱开舱,8小时收治651名患者,首次进舱的有我的队友:PCCM
贾仁飞、ICU陈亮亮和手术室朱德新。临行前,我再三叮嘱他们要做好自我防护,如遇到身体不适,要向组长汇报。经过8小时工作,他们出色地完成了首轮高强度收治任务,出舱时又饿又渴又累,但他们没有丝毫抱怨,反而觉得很有意。3名队员休整后身体均无不适,我悬着的心渐渐放下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像“妈妈”一样把他们当成“孩子”,事无巨细地叮嘱他们、照顾他们。队员杨芮和侯冬彦下班时突然下暴雨,出舱后衣服都淋湿了,我担心她俩会冻感冒以至于身体抵抗力下降,再三叮嘱她们回来洗个热水澡,喝些老姜红糖汤驱寒。暴雨过后,天慢慢热起来了,为了避免中暑,我向队员们分享了一些舱内高效率工作经验,合理分配体力,叮嘱他们在进舱前适当饮水,不要因担心上厕所限水太严,好好吃饭,保障睡眠,增强自身抵抗力,打铁还需自身硬。
4月25日接指挥部命令,我队7名队员被抽调到崇明方舱医院(工业园院区)。接到命令后,他们都有一些担忧,我看出了他们的心事,我一边打听新方舱医院的工作情况,一边安抚,排忧解难,鼓励他们要相信自己能战胜困难。送别他们踏上新“战场”时,我偷偷地留下了不舍而又担忧的眼泪,担心他们能不能好好照顾自己,保护好自己。事实证明,他们都是好样的,当晚,崇明方舱院区开舱,朱德新、李猛和陈亮亮不畏牺牲、勇于担当,率先进舱加班加点完成1490余人的收治,赢得安医大二附院叶珺院长的“霍邱队真棒”的称赞。
出舱后,队员有些担心自己会不会感染,我用自己所学防护知识,帮助他们消除顾虑,重拾信心。就这样,我们大家经过几次进舱,也慢慢地适应了穿脱防护服和“半缺氧”的状态。
我在方舱的工作中,利用呼吸内科的专业知识帮助新冠患者改善呼吸道症状,同时安抚心理。利于内分泌科专业特长给糖尿病、甲亢患者进行专业诊疗指导。多年老年病科的工作经历,让我在方舱里能够熟练地处理患者不适症状及给予他们基础疾病评估,想到我的专业知识可以在这里帮助到这么多人,使我的人生观得以升华,个人价值得以实现,更让我坚定了必胜信心。
很快,新方舱里防护用品到位,院感流程顺畅后,队员们逐渐适应了新环境下的工作,我也就舒了一口气。在此期间,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相互关心相互鼓励,这就是霍邱革命老区的精神。
时至今日,援护工作已一月有余,上海疫情也得到有效控制,战疫胜利曙光已现,我们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战至最后一刻,到那时,我们将“一个也不能少”的平安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