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皖西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我院郑新权医师的专访《做个有温度的医者》

发布时间:2019-05-27 11:05作者:李亮 保护视力色:       

2019年喜逢新中国70华诞。皖西日报开设了《爱国情 奋斗者——建国七十年七十人》栏目,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讲述70年来皖西儿女挥洒汗水建设祖国的追梦故事,弘扬他们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矢志奋斗,为建设强大祖国不畏艰辛的壮志豪情,凝聚爱国奋斗的伟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其中,霍邱一院纪委书记、副院长、主任医师郑新权专访《做个有温度的医者》被收录,讲述了他在30余年的从医路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内科专家的执着、坚守和对病人的承诺,他用一双温暖的手,一颗仁慈的心,温暖着身边的人。


郑新权:做个有温度的医者


院长1_副本.jpg


一双灵巧的双手,一颗济世的仁心,是一名医生立世的基础。

“在这之上,还要加上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新权他看来,医生不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门哲学,一门散发着生命温度的艺术。从医30年,他胸怀对医学的热爱,心怀对生命的敬畏,像一把锋利的柳叶刀,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危重病人,用渊博的知识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在通往医学自由王国的道路上锐意精进,成为名声斐然的专家。

记忆中的那缕药香

初见郑新权,他正微笑着和患者家属解释病情,提出治疗方案,征询意见。明亮的办公室,红棕色的桌上放着《实用内科学 》,翻得微旧的书页显示了主人的认真程度,靠墙的书柜上满满都是《实用重症医学》、《心脏病学》等相关书籍,排列整齐,干净利落,彰显着主人的阅读爱好和个性。郑新权给人第一印象带着学者气息,目光平静,已然经历风雨;侃侃而谈,道出救人最佳方案,自带医生气场,无用言语,你就有种想信赖他的冲动。

郑新权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从其父辈开始,家中大多数人都从事医疗行业。“父亲是赤脚医生,附近十里八荒的村民都来找他看病,我记忆中家里总弥散着淡淡的药香味。”无论是深夜病人的敲门声,还是父亲连夜出诊匆忙的脚步,亦或是记忆中的那缕药香,都使得郑新权对医生这个济世救人的职业充满了兴趣与向往。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郑新权开始走上医生的道路。

医生,以命相托的职业

“医生,是一个以命相托的职业,不干则已,干就要全身心投入,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成一行。”在郑新权看来,医者仁心,就是理解病人的痛苦、了解病人家庭的条件,给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能用手法治愈,就不要开刀;能用合适的材料,就不要去花大价钱;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去治疗。”

让郑新权印象很深的是,15年前,曾治疗过一位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16岁孩子,因在省城大医院化疗费用高、疗效差、病情危,被放弃治疗后,家人慕名找到郑新权。经过最适合的化疗,配合脑脊液置换、鞘内注射等先进方法,三个月脑脊液无白血病细胞,六个月完全缓解,三年停药痊愈。“现在他已结婚生子,前段时间,他过来给我送喜蛋,亲眼见证到生命的康复以及延续,那一刻,我的心里有着无言的感动。”

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当医生,郑新权既强调严谨的作风,更要有不怕麻烦的态度。他没事喜欢翻查各种书籍,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研究病例。每次查房,他总是详细询问患者病史、阅片及体检,并了解患者家庭生活情况,从身体、心理上全面了解、安抚病人。对每一位患者,郑新权要求主管医生必须做到多查看,勤观察,时刻了解病情变化。他常常这样教导周围学生说:“病人走进医院,就是将生命托付于我们,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把病人当亲人,这样我们就能彻底想病人之所想,急其之所急,从病情和生活方面给其带来信心和温暖。”郑新权还有一个亲密的工作伙伴,每天都跟在身边,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那就是他的小本子。打开一看,上面除了记录有病人的信息及病情变化外,还密密麻麻的写满了他对于临床诊疗中的一些设想,以及对科研方面的种种构思。

做好基层卫生 守护百姓健康

霍邱县区域面积广,人口多,是国家级贫困县,医疗资源薄弱,设备落后,以前急危病人都要转至上级医院救治,影响患者的抢救。为及时抢救患者的生命,减轻病人的负担, 2004年,在郑新权主持和筹建下,六安市最早一家较为规范独立的综合性ICU(重症监护)病房成立,他兼任重症医学科主任。在他言传亲授下,一批年轻的医务人员迅速成长起来,担当重任。建科十几年来,ICU集中承担了全院各科危重病人救治工作,共诊治危重病例近一万人次,近5年共收治危重病人2009例,抢救成功率达93.94%。无一例差错、事故及纠纷,受到社会各界及患者的赞誉。

郑新权告诉记者,县级医院是基层医院,同时,又是县域龙头医疗机构,作为全国贫困人口大县,缺少多技术医疗人才。郑新权率先开展了呼吸机辅助呼吸技术、除颤技术、心脑血管溶栓术、脑膜白血病鞘内注射化疗技术、急诊胃镜下止血及治疗技术等多个学科较高水平的医疗诊断及医疗技术技能,带出的医疗团队分别在2013年和2016年六安市院前急救技能大赛中包揽团体一等奖和个人前三名,有多名年轻医生获得“全市技术能手”和“全市技术标兵”等称号。

为改变县级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人才缺乏,流程不畅,郑新权又筹建了院前急救与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畅通了急诊绿色通道,优化了急诊流程,为急重症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成功机会与时间。同时,霍邱一院牵头17家乡镇(中心)卫生院组成医共体,下辖213个村卫生室,辖区农业人口70多万人,实行“师带徒”方式,按照“1+1+1”模式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助推健康脱贫。慢慢地,县外和乡外就诊开始回流,县乡就诊率有所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有所缓解,每次下乡帮扶活动,都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和称赞。

现在的郑新权,六安市首届“皖西名医”,六安市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安徽省中西结合医学会危重症学分会常委,安徽省全科医学会第五届理事,在国家医学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中华医学会第一届急诊学分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医生是一个见证生命奇迹的职业,这种成就感是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体会的,或许这就是我们再苦再累也会义无反顾的原因吧。”郑新权说道。


记者感言:

因为用心,所以温暖

一位医生曾说过,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病人站在医生面前,医生只看见了病,没有看见人。医学发展史,不仅是技术发展史,更是人文关怀史。医学是爱的产物,也是温暖的科学。没有爱的医生,哪怕有再高的技术,也像星光一样遥远黯淡,无法温暖人心。

从医30年,见过太多的生老病死,在郑新权心中,生命是无价的,也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所系,性命相托”既是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也是医生对病人的承诺。医生,这个职业从来都不是只凭技艺定乾坤,它是一个良心活,只有懂得敬畏生命,才对得起病人的托付。一双温暖的手,一颗仁慈的心,身为医者,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只有每个医生温暖了,我们的医学才会更有温度。

(陶应平 记者 宋金婷 王丽\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