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呼吁从6月以来,医学、护理等院校的实习同学大量涌入各大医院临床科室,我院以及兄弟医院数据显示实习同学的针刺伤案例明显增多,令人十分忧心和不安,通过访谈和资料分析,发生环节主要在拔针和废物处置,主要原因在于实习同学意识不够和不规范操作。其实此类事件发生前都有提醒和专项培训,但也值得我们反思院和医院相关培训需要更具体更贴近实践、以减少伤害,在此呼吁各级医院加强实习医生和实习护士职业防护培训和临床督导。
预防锐器或针刺伤的最佳证据有哪些?
医务工作者受到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越来越高。这源于受到带有血液或体液的锐器经皮损伤而发生的职业暴露。医务工作者在职业场所最易受到乙肝、丙肝以及艾滋病病毒的感染。
6种器械造成了大约80%的锐器伤。其中有一次性注射器(32%)、缝合针(19%)、有翼钢针(12%)、解剖刀片(7%)、留置针导引针(6%)以及采血针(3%)。 护士一直是经皮损伤的最高发人群,发生率为44%,其次是外科医生(28%)以及检验人员(15%)。
总的来说,各种锐器伤中有59%由中空孔针造成,而中空孔针可能会有残留血液,因而增加了艾滋病毒的传播风险。
根据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关于锐器使用安全的建议,预防锐器伤的第一要务是尽可能地减少针头及锐器的使用。
其次是隔绝危险,首选通过设备控制避免锐器暴露、其次为工作流程控制以及增强个人防护。
尽量杜绝和减少针头及其他锐器的使用,如在保证病人安全和护理质量的前提下改变给药途径、接种方式、标本采集方式,在静脉输液时使用无针静脉通路系统。
使用持针器持针、穿针、上刀片、退刀片。避免手对手直接传递锐器,应通过弯盘或中间区域进行传递。
实践推荐:
1、避免不必要的注射。
2、妥善处理废弃锐器。
3、对高危的医务工作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4、使用器械控制针刺伤的风险,如使用自处理注射器、无针设备以及可回缩或有护套的针头。
5、给医务工作者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
6、对于医务工作者进行安全操作的培训,开展血源性病原体传播风险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