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四世莫蹉跎
作者:霍邱一院防保科唐素兰
我的家庭是一个四代行医的家庭。我的公公是一位退休老中医师,现在已是91岁高龄。我和我爱人也都是医务工作者,我们的孩子如今也开始了行医之路。
公公学医始于家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就跟随祖父李焕奎学习中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跟随安徽省霍邱县新店公社卫生院中医师学习中医,并成为了新店公社卫生院一名正式的中医医师。由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公公成了当地特有名望的老中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农村经济条件都很差,公公一直保持一个信念“要把解除病人的病痛和困难放在第一位”。在行医的几十年中不管白天与黑夜,刮风和下雨,只要有急诊,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出诊,为病人解除病痛。在那些年代里,我还经常看到公公手中拿着许多没有付费的处方。公公看病从来都是来者不拒。一些家境贫困的患者看完病一时付不起钱,公公就给他们打个白条,至于患者日后能不能还得上,很少考虑。当地群众因而都尊称他为“我们的老先生”。
1980年,公公从医生岗位上光荣退休。他不论是在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始终教育我们要“行医做善事,造福为子孙”。公公对医学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无疑也给了儿孙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和我的爱人都是医生,我们在公公的影响下,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战斗在医疗工作的第一线上。
公公把行医当做善事,他希望医学能在我们家一直传承下去。最使我难忘的一件事情是, 2006年夏季,我的长子即将从蚌埠医学院毕业,次子又面临报考大学的问题,当时已经81岁高龄的公公为鼓励和希望小孙子报考医学院,赋诗一首:“行医四世莫蹉跎、赤胆忠心报祖国、勤俭持家多贡献、振兴中华输才略。”好在子孙们都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如今,我的长子现在北京从事医疗器械工作,次子研究生毕业后,于今年6月份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招聘为住院医师。即使现在医疗环境不那么尽如人意,他们仍决心沿着祖辈的足迹前行,仍然执着从事着救死扶伤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