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教育

“炭”菌色变——炭疽杆菌的预防

发布时间:2016-09-04 19:09作者:院感办 保护视力色:       

炭疽病例全球分布

 

                   

 

近年来新闻报道:

2015.8 延安市甘泉县陆续发现皮肤炭疽病例

2015.8辽宁有10人确诊感染皮肤炭疽,均因与病死家畜直接接触所致

2016.8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出现炭疽疫情,截至8月4日共确诊28例炭疽病例,其中1例死亡。

每年多雨的7月至9月都是炭疽病高发期,炭疽发病的季节性“又见八月”

 

                     

 

炭疽:是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炭疽杆菌主要从皮肤侵入引起皮肤炭疽,使皮肤形成焦痂溃疡与周围脓肿和毒血症,也可引起吸入性炭疽或胃肠炭疽,均可并发败血症。炭疽在我国列为乙类传染病,吸入性炭疽病例须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病原学:炭疽杆菌是两端平截,呈链状排列的、形体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其在体外环境下可形成芽胞,因此炭疽杆菌在自然界存在时间非常长。

流行病学:炭疽在我国普遍存在,高发的省区较为固定,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人类主要经接触牲畜的毛皮和肉类获得感染,食肉动物也可从食草动物获得感染,并辗转感染人类。与牲畜接触频繁的人如牧民、兽医和屠宰工人的感染机会较多。被炭疽杆菌污染的毛、皮进入加工企业,或感染的肉类进入市场,也可能造成暴发流行。

病理学变化:根据感染途径不同,人类炭疽分为皮肤炭疽、吸入性炭疽和胃肠道炭疽3种主要原发病类型。

    炭疽杆菌繁殖力、抵抗力与一般细菌相同,但芽胞抵抗力较强。常规消毒剂消毒效果较差;高压、过氧乙酸、甲醛、环氧乙烷、0.1%碘液和含氯制剂杀芽胞效果较好。

预防:

一、隔离炭疽患者

•隔离状态下进行治疗。隔离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污染环境引起感染以至传染的扩大。

•炭疽患者的接触者,在没有发病前无传染力,不需要隔离。

•对肺炭疽患者按甲类管理,实行隔离措施。原则上应就地隔离,避免远距离运送患者。

二、患者周围环境的消毒措施

•患者的衣物和用品,尽可能高压消毒或焚毁,不能采取上述措施的有价值的物品,可以使用环氧乙烷熏蒸消毒;

•隔离治疗患者的环境,只需要保持清洁,可用低毒性的消毒剂如新洁而灭等擦拭。

•炭疽患者死亡,有出血迹象的孔道应以浸透消毒剂的棉花填塞,尸体以塑料袋装或以浸透消毒剂的床单包裹后火化。

•患者出院或死亡,应对病房环境进行终末消毒,应使用含氯消毒剂反复进行,直到隔日检查连续3次无有致病能力的炭疽杆菌检出为止。

三、隔离观察肺炭疽患者的密切接触者

•吸入性炭疽患者自出现最初症状至被隔离期间所有与其密切接触者,都应当在隔离条件下接受医学观察。隔离方式首选居家隔离,也可以采取集中隔离的方式,但必须确保与患者之间的分隔。至少每日1次测量体温和询问健康状况。发现有发病迹象者,应立即作为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四、预防性投药

对曾经与肺炭疽患者共同居住或护理过患者的高度密切接触者,可以给予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接受预防投药者不使用疫苗预防。

五、免疫预防接种

在炭疽的常发地区人群,皮毛加工与制革工人、畜牧员以及与牲畜密切接触者,每半年或一年预防接种一次。

六、对牲畜普遍实施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