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报道乌克兰一名35岁女警官在追捕逃犯时被嫌犯吐口水,从而感染肺结核后不治身亡。这名女警平日工作繁忙,在逮捕嫌犯时并没有意识到该男子携带的是致命感染,并未做相关处理,她的同事们并没有意识到她病了,直到她有一天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才发现已经感染了肺结核,并且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期。
唾沫真可以“淹死”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女警官遭受的致命一击是嫌犯痰液中的结核杆菌。
什么是肺结核?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播给他人。患肺结核后如果不能及时、彻底治疗,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且还可能传染其他人。
肺结核的传播途径
(1)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染源通常为正在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患者痰中的结核杆菌越多,其传染的危险性越大。
(2)感染途径:结核杆菌通常通过呼吸道传染,以飞沫传染为最主要的方式,咳嗽、打喷嚏是肺结核患者产生飞沫的主要方式。当涂阳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健康人可以因吸入患者喷出的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而受到感染。结核菌感染的次要途径是经消化道进入人体,饮用未经消毒带有结核杆菌的牛奶可能引起肠道感染。
(3)易感人群:人群对于结核杆菌普遍具有易感性。
公众怎样预防结核菌的传播?
1、接种疫苗可以避免受到结核杆菌的侵袭。我国将卡介苗确定为新生儿的法定接种疫苗,它对于婴幼儿有比较好的保护作用。一般儿童到15岁以后,疫苗就不再能起到保护性的作用。迄今为止,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能确切地证明再次接种卡介苗可以对成人起到预防和保护作用,因此,对于成人没有保护性的疫苗可以应用。
2、结核杆菌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的,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谈话,患者咳嗽、打喷嚏,都可能在不经意之间造成结核杆菌的传播。日常接触注意咳嗽礼仪,及时洗手等。
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
患者的隔离
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3 、加强通风,应严格空气消毒。
医务人员的防护
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与患者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